如果说洛夫勒记录了犹太游说团体在恢复集体权利保护方面的失败,那么塞缪尔·莫因的《还不够:不平等世界中的人权》(哈佛大学出版社,2018 年)则将分配正义视为人权的失败事业。在《最后的乌托邦》中引入了人权史的新时期,并在《基督教人权》中发现了人类尊严在二战前基督教教会和宗教思想中的起源之后,莫因的《还不够》集中探讨了人权与社会和经济平等之间的关系。
莫恩记录了 20 世纪 70 年代人权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事实上,马尔蒂·科斯肯涅米和大卫·肯尼迪等国际法律学者以及宪法学者长期以来一直批评人权对社会平等的关注有限。《还不够》的新颖性和贡献在于它试图嵌入批判性论点,并根据与人权、社会平等和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相关的思想、制度和实践的历史来检验它们。
本书以莫因以“雅各宾派论点”为标题编纂的分配思想谱系开篇。雅各宾 克罗地亚 WhatsApp 号码列表 派论点是“一种所谓‘财产所有制民主’的愿景,这种愿景希望保证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土地并参与经济活动,并获得公平的工资,或为那些无法工作的人提供后备支持,以建立公共利益的份额”(第 23 页)。这篇关于分配理论历史的谱系——一场智力上的壮举——以约翰·罗尔斯为结尾,莫因称他为“最后的雅各宾派”。本书进一步将北大西洋彼岸的福利国家新星与《世界人权宣言》(UDHR)的历史并列。福利国家的理想(尽管它有令人不安的排他性方面——例如对殖民地臣民或妇女)标志着国家对经济事务的史无前例的干预。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纳入《世界人权宣言》完全不足为奇。自 1917 年以来,社会权利一直是国家宪法的经典内容。然而,这些宪法提及社会权利是为了确认国家促进这些权利的能力。关于如何执行这些权利,没有争议:“它们与高能力国家的理想化及其从私人利益中拯救公共领域的权力有关,而不是迫使公共权力完全维护‘私人’权利”(第 55 页)。莫因进一步指出,战后欧洲人和拉丁美洲人对国家福利事业的承诺与美国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有限共识之间存在差距。
福利国家一直是国内关注的问题,直到新国际经济秩序 (NIEO) 成为一股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阐明了全球正义的愿景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思考平等的意义。莫恩的书的最后几章结合了学术界对 NIEO 现象的极大兴趣,讲述了这条未走道路的历史,以及它是如何被市场原教旨主义和跨国人权的“真正的新国际经济秩序”所掩盖的。
塞缪尔·莫恩 (Samuel Moyn) 的书是一部及时的历史著作。读完后,人们不禁会想:战后的“福利方案”是否能适应后全球化时代?NIEO 的全球正义愿景是否足够?解决当今南北分歧(与 1970 年代的分歧有重要区别)和国家内部(南北双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的全球正义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中产阶级危机是否应该引起国际律师的关注?如果是,那么应该如何关注?莫恩的研究可能会警告我们不要移植过去现成的法律思想,承认我们拥有的还不够,并开启一场关于需要新方法来思考全球正义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