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引出了第三个条件,即大规模征兵的地理范围。大规模征兵的地点是未被占领的领土,对于组建大规模征兵的信息技术军队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网络攻击必须旨在阻止俄罗斯军队入侵未被俄罗斯占领的地区。领土是否被占领取决于俄罗斯军队是否已经用自己的权力取代了乌克兰政府对该领土的权力,即该领土是否在俄罗斯军队的有效管辖和控制之下( 《海牙第四公约》第 42 条;国际法院,《武装活动》第 173 段;Naletilic 和 Martinovic,第 217-218 段)。将此测试应用于乌克兰,据报道,在撰写本文时俄罗斯军队已经控制了乌克兰领土,例如赫尔松市,因此,俄罗斯对该领土的占领将使其居民不符合大规模征兵的资格。然而,目前乌克兰大部分领土未被占领。因此,那些居住在未被占领地区的、抵抗入侵的 IT 军队参与者可以组成大规模征兵,但由于局势已经稳定,可以说大规模征兵的机会已经消失。然而,如果俄罗斯失去对其占领领土的控制并试图重新获得控制权,大规模征兵仍然可能发生。
与地理范围相关的问题是,根据大规模征兵制度,。原则上,此类攻击不合理,因为大规模征兵的传统和历史原理是通过在前线与入侵部队对峙来阻止其推进。但为了让网络大规模征兵制度阻止入侵(考虑到网络的互联性),攻击可能需要针对前线的网络基础设施 - 例如指挥和控制系统 - 以及本土,如果这些基础设施用于协调入侵。此外,即使网 加拿大资源 络基础设施在前线受到攻击,也可能对本土产生连锁反应。话虽如此,对白俄罗斯基础设施的攻击是不允许的。即使白俄罗斯参与了入侵,其协助甚至可能使其成为共同交战国,但它并没有入侵乌克兰。
第四个条件是参与者应公开携带武器。这在网络武器的背景下引发了两个问题。首先,使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攻击敌人是否可以成为大规模征兵的“武器”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武器可以是任何造成有害影响的工具(国际法院,《核武器》,第 39 段)。其次,网络武器可以“公开”携带吗?根据 2020 年《日内瓦第三公约评注》(第 1067 段),其中引用了对第 4(A)(2)(c) 条的评注(第 1021-1023 段),“公开”意味着战斗人员不得在袭击期间或准备袭击期间隐藏武器以假装平民身份(另见Dinstein ,第 54 页)。然而,大规模征兵和民兵之间存在重要区别。民兵应满足更严格的标准,以将其与平民区分开来,并被认定为与大规模征兵参与者相比的战斗人员。因此,大规模征兵中的“公开”应该意味着明显,正如1960 年评论所述,因为这是区分其参与者和受保护平民的主要(也许是唯一)方式。很难说如何满足网络武器方面的这一标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可以明显携带,但恶意软件则不行,除非假定它们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的一部分。即便如此,考虑到大多数平民都拥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这是否足以将大规模征兵参与者与平民区分开来?但即使“公开”意味着不应隐藏武器,也很难看出它如何适用于网络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