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另一种选择是重新打开对话、协商和谈判的渠道,这需要比目前西方大部分国家所呈现的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观点、看法和利益。首先,普京既不是希特勒也不是斯大林,既不是《纽约时报》专栏文章中所说的法西斯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者。他的目的不是重建苏联或摧毁欧盟。他曾公开表示,他无意让俄罗斯再次成为大国,这一声明不应被完全接受,但他肯定有兴趣让俄罗斯“再次伟大”。
克里姆林宫拍摄的弗拉基米尔·普京。CC-BY-4.0 通过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包括亨利·基辛格在内的更为冷静的观察家得出的结论是,弗拉基米尔·普京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与美国、北约和欧盟相比,他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处于相对弱势。普京和俄罗斯最精明的决策者不仅希望受到尊重和咨询,还希望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和后冷战世界安全结构中信誉良好的成员。他们憎恨美国的霸权,反对取代两极冷战体系的单极体系。西方浪费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世界重塑国际安全秩序的最 加密货币数据 大机会,反而利用俄罗斯的弱点将其军事影响区移近俄罗斯边境(波罗的海国家则位于前苏联境内)。在违反可接受的国际行为准则,不明智地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俄罗斯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它对建立多极国际体系的呼吁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西方将向乌克兰的扩张解读为破坏欧洲安全的帝国主义行为。
与其说是领土扩张的欲望,不如说是脆弱性更能解释普京吞并克里米亚的鲁莽和冒险行为。在亲俄的基辅政府被亲西方政府取代后,人们陷入恐慌,而普京早先更务实的政策要么赢得乌克兰的支持,要么突然中立,而他那次鲁莽的举动“归还”克里米亚,或许是为了安抚国内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却让乌克兰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更加民族主义的反俄国家。由于担心北约接管其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海军基地,俄罗斯自毁前程,将自己推向了无法维持的境地。从政治上讲,克里米亚不可能恢复到乌克兰境内的早期地位,否则克里姆林宫的老板们就会失去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支持。莫斯科被困在克里米亚,这是帝国过度扩张的一个例子,难以轻易消化,也证实了西方对普京意图的最坏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