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拉康多次预言“种族隔离过程将日益严厉地延伸” [3],伴随着科学对所有社会结构的质疑以及由此引入的普遍化。如果所有言论都是隔离的,那么并非所有言论都会产生同一种类型的隔离。拉康将特别关注源于科学话语的隔离形式,因为它通过产生一种新的、可普遍化的主体“没有性别、年龄、姓名、宗教信仰或国籍”,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4]。科学所证明的道理适用于每一个人。因此,科学话语具有深刻的去种族隔离性。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理解,对于拉康来说,人类之间的这种同质化只是一种假象,相反,它会产生无限倍增的隔离?
“通用模式看似没有限制,但实际上却 […]。通用 白俄罗斯 WhatsApp 号码列表 模式在严格的特殊性方面有其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它既不普遍,又不能普遍化,我们可以用拉康的话来说,将其称为享乐模式” [5]。雅克-阿兰·米勒告诉我们,这种普遍模式并不能阻止我们互相阻碍。让我们感到困扰并且有时引起仇恨的是其他人享受的特殊方式。
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仅仅说“其他人是一样的”是不够的,它还要有效。尽管科学取得了进步,我们仍然在困扰自己,困扰着他人最特别的东西,即他们的享乐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补充说,他者的特殊性越是被拒绝,他者的特殊性就越倾向于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主张。
其特殊性不能简化至此。今天,我们看到小团体、小家族的激增,它们都是基于特定享受方式所产生的认同。特别是在性领域,许多社区都是从对性快感模式(男同性恋、女同性恋、熊、皮革、布奇、女性化等)的认同而创建的。
比如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熊族群体,就是同性恋群体的一个分支。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是为了抗议一种强烈的潮流,这种潮流强加了一种日益格式化的外观和文化,事实上排斥了那些不符合既定规范的同性恋者。这个例子表明,废除种族隔离的双重运动导致了一种新的种族隔离形式。要求承认一种以前未被承认的享受方式首先能有效地消除种族隔离,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隔离,即对那些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的隔离。身份认同要求越多,种族隔离就越多元化。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过程的无限性。
分离,是种族隔离的替代方案吗?
但是精神分析对于这种难以解决的隔离有什么看法呢?
科学论述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在回应享受的悖论时会遇到困难,而精神分析恰恰在这一点上占有一席之地。精神分析的普遍性与科学话语所宣扬的普遍性并不相同。面对科学话语的普遍人,精神分析提倡主体的普遍性,也就是单数的普遍性。
拉康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分离。 “我们如何确保居住在同一空间的人类群体,不仅是地理上的,有时还有家庭上的,保持分离?[6] »。科学话语所产生的彻底的种族隔离使各个学科彼此“分离”,如果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新词的话,或者用艾丽丝·德拉鲁(Alice Delarue)的话来说,“没有什么可以绝对地将科学的各个学科彼此分开” [7]。因此,我们可以和拉康一起提出,正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分离,才导致隔离过程的增多。
分析实践的目的是提取对象,以便分析主体能够感知到这种与他人的彻底分离,而且最重要的是与自己的一部分的彻底分离,以便他能够从这种单一的主观体验中拼凑出一种能够建立社会联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