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谁负责利用个人数据建立信任?

Posted: Sat Feb 22, 2025 9:26 am
by jrineakter
这句话的持续影响力似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人们对企业巨头(尤其是互联网巨头)掌握的我们(他们的用户)数据量日益增长的不安情绪。很多人想知道,如此多的个人数据被如此少的组织掌握是否健康?我们是否应该介意封闭式企业掌握的信息比民选政府还多?

为了理解这一点,这句古话需要更新。

如果知识真的是力量,那么任何拥有互联网连接并能访问维基百科的人都会成为寡头或百万富翁。拥有信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它。简而言之,数据只有在能够采取行动的情况下才有用。因此,人们对一些公司可能拥有的权力的担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数据,还在于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客户需要信任企业及其活动。从历史上看,人们主要与当地企业进行交易,因为当地企业对业主有一定的了解。信任来自个人关系。显然,在互联网经济中,我们可以提供数据,以换取世界各地组织的服务和产品,而这已不再可能。

有一些技术解决方案可能有助于解决信任差 LinkedIn 数据 距问题,我将在以后的博客中讨论。但就目前而言,我认为一些解决方案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各自承担一些额外的责任。

个人
对于那些不想被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所困扰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从金融服务领域中吸取教训。消费者经常被警告不要签约金融产品 - 抵押贷款、贷款、信用卡等等 - 如果他们不了解细则和未来不同情景的后果。人们普遍认为,未能做到这一点是 2008 年金融和房地产崩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许多美国公民背负着他们无法负担的抵押贷款,而房价已经不再上涨。将同样的原则应用于互联网经济,消费者的一条经验法则是:如果您不了解服务背后的商业模式,请不要签约服务。

最近,我看到一款应用,它可以帮助用户控制查看手机的冲动,这让我对这一点感到震惊。这款应用会根据手机闲置的时间长短,让一棵虚拟树长得更高。这是一个巧妙的想法。但在下载应用时,它会请求访问用户的位置、照片、媒体和文件、wifi 信息、蓝牙信息、设备 ID 和通话信息等。从表面上看,大多数用户认为应用正在执行的功能并不需要这些信息。显然,其中还隐藏着其他因素。我的建议是?要么深入研究需要所有这些信息的商业模式,然后决定是否满意,要么就不要管它。